最近乌克兰的无人机攻势再次成为焦点。今年7月初和7月中,俄方报告了接连两次针对本土,特别是莫斯科区域的大规模无人机袭击。
这两波攻击,乌方虽未公开承认,但其总数接近三百架无人机,其中多架被俄方宣称成功拦截。即便如此,俄方也承认有约五六架无人机成功突防。
这些无人机甚至击中了莫斯科的民航机场等设施,引发了莫斯科市民的恐慌。航班大面积停摆,社交媒体上恐慌情绪蔓延,乌克兰确实制造了不小的社会混乱和心理冲击。
这一事件,同时暴露了俄罗斯高端防空系统在应对低成本、慢速、小型“蜂群”无人机时的短板。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代战争的形态,以及“以小搏大”的可能性。
海峡对岸的“神操作”
而几乎是与此同时,海峡对岸的台湾当局,对乌克兰的这一战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效仿意图。这操作,着实有点“神”。
就在乌克兰袭击事件之后,今年7月初,台湾防务部门新任负责人顾立雄公开宣布,将组建首支专门的无人机作战部队。
他们的目标明确,就是要加速发展军用无人机产业,并将其作为“对抗大陆的第一线武器”。顾立雄他们,意图复制乌克兰的“不对称作战”模式。
在台湾当局的构想中,这种模式能有效骚扰大陆沿海城市,制造混乱。这看起来是想用低成本武器,弥补与大陆的巨大军力差距。
早在今年夏季,台湾陆军就已开始大规模装备并演练FPV(第一人称视角)无人机。同时,台湾还计划将无人水面舰艇等新型无人化系统融入海军。
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曾警告说,要把战火引向俄罗斯本土。而现在,台湾当局也在琢磨着,把这种“战术”复制到台海。
问题是,一种在特定战场奏效的“游击战术”,为何在被移植到台海时,就可能变成一场危险的战略幻想?难道抄个作业,就能直接照搬到不同的考场吗?
这股模仿热潮的背后,究竟是技术赋能的希望,还是对力量差距的绝望?是找到了所谓的“救命稻草”,还是抱错了“毒药”?
乌克兰的“意外之喜”
要理解乌克兰无人机战术的“成功”,我们首先得看它所处的独特环境。乌克兰的无人机攻击,并非因为无人机本身有多么先进或无敌,更多是对手的“配合”。
俄罗斯国土广袤,俄乌战线漫长,部分边境地区的防守自然存在薄弱环节。这种广阔的战略纵深,恰恰为乌克兰的无人机渗透提供了条件。
他们利用了俄军在应对低成本、慢速、小型“蜂群”无人机时的技术和战术短板。用几千美元、甚至几百美元的FPV无人机,去消耗数十万美元一枚的防空导弹。
这种不成比例的成本消耗,本身就是一种不对称的胜利。就像用针去刺巨人,即便巨人的皮肤坚韧,也总有暴露的弱点。
乌克兰的无人机,就像这些低成本的“针”,在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上寻找那些防御的“缝隙”,进而造成心理层面的巨大创伤。
这种成功,本质上是“防御有缝”的巨人身上,用针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。这不是“矛”的胜利,而是“盾”的失败。战场的偶然性与特定对手的疏忽,共同铸就了这次战术上的“闪光点”。
台海的“铁桶阵”
将乌克兰的成功经验生硬地套用到台湾海峡,这无疑是一种危险的战略误读。台海的地理环境和防御体系,与乌克兰战场有着天壤之别。
乌克兰与俄罗斯陆地接壤,有着漫长的边境线,无人机可以从多个方向、以低空飞行的方式渗透。这是典型的陆地攻防环境。
但台湾与大陆之间,横亘着宽约180公里的台湾海峡。这片海峡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,想要秘密、大规模地跨越并达到大陆沿海,技术和战术难度都翻了几番。
大陆东南沿海并非俄罗斯那种零散防空区域,而是一个高度一体化、高密度的“铁穹”式防空网络。
这包括遍布沿海的先进雷达系统,强大的电子对抗设备,以及全天候不间断的海空巡逻。任何企图穿越的空中目标,都将立即触发严密而迅速的拦截反应。
如果说乌克兰的无人机是“渗透者”,那么台湾的无人机在大陆面前,基本就是“飞蛾扑火”。战场环境的根本不同,决定了战术复制的必然失败。
此外,内部安全管控方面,大陆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体系。这包括“天网”系统在内的社会监控网络、高效的情报收集能力以及深入基层的社会管理。
这种严密的管控使得乌克兰式的“内应协作”或秘密渗透几乎不可能在大陆实现。任何企图从内部策应的企图,都将在萌芽阶段就被识破和挫败。
台湾当局若幻想能通过无人机在大陆制造“社会混乱”,那是对大陆社会治理能力和韧性的严重低估。这种想法,恐怕是痴人说梦。
学徒遇上宗师
谈到无人机技术,台湾和大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“代差”,这绝非一句简单的“不对称作战”可以弥补。台湾所谓的“不对称优势”构想,在大陆面前恰恰是最大的“不对称劣势”。
台湾的无人机产业,尽管近年有所发展,但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仍高度依赖进口。这导致其无人机产品在自主性、抗干扰能力以及续航里程上存在明显短板。
一旦战事爆发,国际供应链中断,这些依赖进口的“不对称武器”将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。其作战能力也会因为缺乏核心技术而大打折扣,显得捉襟见肘。
反观大陆,不仅是全球无人机研发和制造的领头羊,更是“无人机宗师”级别的存在。“翼龙”系列无人机已在全球多地进行实战检验,证明了其强大的侦察打击能力。
大陆不仅能生产先进攻击无人机,更掌握着世界领先的反无人机技术。这包括能够精准定位和干扰敌方无人机的电子战系统。
同时,低成本激光武器系统也在测试中,比如计划在今年进行实测的这类武器,将能以更经济高效的方式拦截无人机。这种“反无人机”能力,对台湾的“蜂群”攻击构想是毁灭性的。
更深层次的差距在于体系化作战能力。台湾的无人机战略,是寄希望于少数单点武器的骚扰效果,这是一种典型的游击战思维,小打小闹可以,大局却难以撼动。
然而,面对大陆的,是海、陆、空、天、电一体化的强大战争体系。2023年台海演习,已清晰展示了大陆全方位的封锁和打击能力。
火箭军的导弹覆盖台湾全岛,海军的航母群可封锁关键水道,空军和陆军的联合行动能力更是日臻成熟。在这种体系对抗面前,台湾的无人机骚扰,充其量只是“玩具级别”的挑衅。
台湾试图用“小聪明”挑战大陆的“大智慧”,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班门弄斧,更是对现代战争体系化本质的无知。这种尝试,恐怕只会把自己推向更危险的境地。
笔者以为:战略误判的账单
台湾当局对乌克兰无人机战术的狂热,并非找到了“救命稻草”,而更像是抓错了一剂“毒药”。这不但无法实现“以武拒统”的幻想,反而可能因战略误判而加速局势恶化。
战术的胜利永远无法弥补战略的失败。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和严密的战略布局面前,任何投机取巧的战术模仿都注定是徒劳的。
台湾当局若一味沉溺于对单一战术的幻想,将失去对现实最基本的判断力,最终只会迎来令人震惊的“打脸”结局。
这一事件真正揭示的,不是无人机的威力,而是在绝对实力面前,弱势一方若沉溺于对单一战术的幻想,将失去对现实最基本的判断力,最终只会把自己的路走窄。
佳成网-哪个股票平台最正规-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平台网址-股市行情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